下水道的鱷魚,是世界上其中非常流行和知名的都市傳奇之一,源於真實事件,傳說主要描述成為人們寵物的小鱷魚,長得太大無法再當寵物養時,不負責任的主人將之沖入馬桶中,然後一直住在下水道內[1]。
然而現實中,鱷魚不太可能生活於不見天日的城市下水道中;鱷魚為冷血動物,無法自行調節體溫,每天早上需花半天的時間曬太陽,吸收熱能以維持體溫,才有能力活動。
這個傳說,源於1935年2月10日,一群住在美國紐約的年輕人,在哈林河畔其下水道捉到一條鱷魚,事件被刊登《紐約時報》,引發轟動[2]。事件曝光以後,整整1930年代,紐約或附近地區的市民在各處,包括布魯克林地鐵站、布朗克斯的河流、東河及郊區的湖內都發現鱷魚蹤影,市內人心惶惶[1]。
結果,紐約下水道公司召集一班敢死隊掃蕩下水道,至1936年,鱷魚完全在下水道中徹底消失,事件隨之成為陳年舊事,遭人遺忘。但根據《紐約時報》1938年8月16日所報導,一群漁夫在一週之內連續在新羅契爾的胡格納湖中捕獲五條鱷魚[3]。
事實上,1930年代的美國東南岸,鱷魚皮革業相當興盛,皮革工人在佛羅里達州的泥沼中捕捉小鱷魚,養大後往皮革廠加工。而當地人亦非常樂意把小鱷魚當成寵物出售,買家大多是紐約人,以當時的眼光來說,紐約人視飼養小鱷魚為標新立異的行為,兩地交易頻繁[4]。然而,其代價隨之而來,鱷魚成長過大,空間越少,性格亦復兇惡,紐約人唯有將之售出,或放生。再有甚者,如傳說所言,沖入馬桶中,眼不見為淨,一了百了,相信成為鱷魚在下水道出沒原因[1]。
在歐洲的國家如法國,小鱷魚同樣地視為寵物,大鱷魚則成為馬戲團寵兒。這樣,他們和紐約人一樣面對同一問題。1988年,巴黎動物園平均每年在公眾地方找到三條鱷魚,結果鱷魚出沒也成平常事[1]。
其實在世界各地,沒有任何可以給鱷魚自然生長的城市出現鱷魚,固然罕有,但並非不可能。因為在廣東一帶一向有食野味的習慣,走私野生動物(包括鱷魚)十分常見。2003年11月,香港新界元朗山貝河發現有鱷魚出沒,引起香港人的驚愕和好奇心,人跡罕至的山貝河突然成為生態旅遊景點,傳媒爭相拍攝。香港政府派鱷魚專家和鱷魚周旋了幾個月,最終2004年6月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捕獲,證為灣鱷,並安置入香港濕地公園,命名為貝貝[5]。
香港為什麼有鱷魚出沒,眾說紛紜,香港政府對入口諸如鱷魚等危險生物有嚴格限制,而且香港生活環境擠逼,飼養鱷魚幾近不可能。有一種說法是貝貝原是非法入口的鱷魚,作野味食用,但逃脫走入山貝河,不過真相如何,已經無從稽考[6]。
至日本金澤市,也有鱷魚遭遺棄,出沒於住宅區旁的水溝的傳聞。兩條鱷魚被人們在水溝中發現,嚇壞農夫們,而日本警方懷疑兩條鱷魚遭惡意遺棄,才流落於此
資料來源:zh.wikipedia.org/zh/%E4%B8%8B%E6%B0%B4%E9%81%93%E7%9A%84%E9%B1%B7%E9%AD%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