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開始,上海近日出現了以敏感話題“性教育”為主題的小學生夏令營。 3天2000元的學費、是否該送孩子專門去接受性教育,近日成為小學生家長們熱議的話題。 (6月13日齊魯晚報)
每到暑假,夏令營都成熱點話題。雙語夏令營、培訓夏令營、藝術夏令 營、遊學夏令營……打著各種旗號的“夏令營”紛紛登場。這些商業化運作的夏令營價格,十天半月的費用,沒有幾千上萬元拿不下來。而今年上海的“性教育夏令 營”,3天就收2000元,不但價格登峰造極,而且其旗號更是史無前例。專作“性教育”的夏令營,據說大部分課程是做遊戲。種豆得豆,種豆得豆,這種“寓 教於樂”,會有怎樣的“瓜豆效應”呢?
為孩子提供與他們的年齡、能力和環境相適應的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個性教育,應當是平常時節的潤物 無聲,潛移默化,而指望“性教育夏令營”的“封閉式強化訓練”,只怕不靠譜。令人擔心的倒是,整個夏令營的主題集中於一個性教育的話題,該子入營伊始,到 出營歸去,被耳提面命的是一個“性”,時時耳濡目染的還是一個“性”,想必一定會被喚起強烈的“性意識”,知道自己的“性角色”,並產生濃厚的“性興趣 ”……但這樣的“性教育”,不是更像“性催熟”嗎?如果說今天一些孩子的性早熟已成為令人憂慮的問題,那麼沉浸在“性教育夏令營”這樣的“性氛圍”中,孩 子想不性早熟,也由不得他們了。
有句老話叫賠了夫人又折兵,意思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依我看,要是真有家長把孩子送進“性教育夏令營”, 那麼結果也不會有懸念:化了大錢賠孩子。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會“化了大錢賠孩子”,但可以肯定的又是,“性教育夏令營”的粉墨登場,兆示了一個信息:專靠一 個“性”字賺錢的商家,又瞄上了小學生,當然這一回打的旗號是“性教育”而不是“性文化”。看來,商家正致力於開拓更大的市場,已把青少年視為了潛在的“ 性消費”群體。這是危言聳聽嗎?
資料來源:blog.nownews.com/camp/textview.php?file=3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