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立法院於98年6月12日所通過之「能源再生發展條例」,訂定能源再生發電容量獎勵總量為650~1,000萬瓩,進一步宣示加強推動能源再生發電之政策。並對能源再生定義為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水力(不含抽蓄水力)、國內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所產生之能源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可永續利用之能源。97年6月5日行政院會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宣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8%以上為目標。
歷年來台電公司積極進行各類再生能源之應用評估後,選擇較具發展潛力的水力、風力、太陽光電、海洋溫差以及波浪發電等項目,進行調查與研究。其中水力發電之開發工作,50多年來一直持續辦理從未間斷。風力發電為現階段經濟性較佳之再生能源,為開發重點;其他項目屬配合推廣及研究發展階段。由於再生能源發電易受天候影響,發電量不穩定,故除水庫或調整池式水力、地熱及生質能外,僅能提供輔助性電源。
(一)風力
在近年來歐美各國積極投入風力發電發展情形下,風力發電技術日新月異,且其發電成本已下降至可與傳統燃油汽力發電成本相競爭,更低於天然氣發電成本,因此,在目前各種能源價格趨漲時代,世界各國爭相發展風力發電,至2008年底全球風力累積裝置容量已達12,200萬瓩。
灣為一海島地形,每年約有半年以上的東北季風期,沿海、近海及離島許多地區之年平均風速超過每秒4公尺,風能潛力相當優越,根據工業研究院能資所調查顯示,台灣全年平均風速大於每秒4公尺的區域,總面積約占2,000平方公里,例如臺灣中北部山區、西部沿海及離島等均屬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極適合開發風力發電,估計可開發之總裝置容量至少可達220萬瓩以上。如此優越的風能潛力,若能充分開發,當有助於彌補我國自產能源之不足,開發國內自產風力能源更顯其重要性,預估未來風力發電之發展,將成為我國再生能源發電應用之主要項目。
(二)太陽能
台灣地區雖地處亞熱帶,惟因氣候因素,日照時間不如同緯度之其他地區,且台灣本島地狹人稠,寸土寸金,夏秋期間颱風頻仍,而目前太陽能電池設備投資費用仍相當昂貴,限制了台灣地區太陽能發電之發展,惟本公司將配合政策,選擇適當地點,設置太陽能發電之示範設施。
隨著使用化石能源與環保衝突日趨嚴重,在美、日、歐先進國家推動下,太陽光電產業蓬勃發展,全球市場快速成長,太陽電池被認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能源再生。太陽光發電技術已成熟,且商業化,因市場已被美、日、德等大廠囊括,國內現階段太陽光電系統主要相關產品(太陽電池模板和電力調節器)以進口為主,導致成本偏高(裝置成本約為新台幣20萬元/瓩,發電成本約為15~20元/度)。考量我國半導體與電子工業發達,未來可運用其競爭優勢與產業鏈完整,切入具發展潛力項目,開發先進製程技術和產品,建立上中下游完整太陽電池工業。此外,為擴大太陽光電市場的應用,政府將推動陽光電城、特定公共建築物專案、離島與偏遠地區設置緊急防災系統等計畫。
台電公司目前已完工運轉中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有樹林綜合研究所、台北市區營業處、大林電廠、南投區處、高訓中心、金門區處、南部展示館、台中電廠、花蓮及台東區處等共233.5瓩。另為配合政府推廣能源再生應用政策,已擬訂太陽能發電近期目標-至民國100年共設置1萬瓩,目前已完成「台電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之規劃,總預算為35.7億元,預計自97年至100年期間共完成設置1萬瓩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另亦制定「外界提供處所合作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作業要點」,以配合其他重要電源開發之需要,由公司外機構提供適宜場所設置太陽光電系統,以擴大太陽光電之普及使用。

(三)地熱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多處山區顯示具有地熱蘊藏,根據台灣地熱資源初步評估結果,全台灣地區有近百處顯示具溫泉地熱徵兆,但較具開發地熱潛能者有26處,理論蘊藏量約有60萬瓩,其中大屯山區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惟因係屬火山性地熱泉,其酸性成分太高,成為發電利用之瓶頸,而清水及土場地區則蒸氣含量太少,較不具發電價值。因此,如能克服地熱酸性成分高與蒸氣含量少兩項科技發展上之瓶頸,則地熱發電在台灣地區將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四)海水溫差

  台灣東部海域在離岸不遠處水深即達1,000公尺,該處海水表面與海底水溫差可達17.3~24.3℃,可利用此一溫差開發海水溫差發電。

  近年來本公司為配合政府推動「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及產業發展」政策,及經濟部(水利署)「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及產業發展實施計畫」,結合深層海水冷能之利用,正積極辦理「複合式溫差發電示範電廠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計畫,預計於98年10月完成。若確定本示範電廠為可行,將配合前述水利署計畫投資設置,重新開啟海水溫差發電應用研究之另一里程。

(五)波浪

  台灣四週環海,具有波浪發電之優勢,唯歐美等國雖積極進行波浪發電之研究,世界上迄今尚無商業性波浪發電之運轉經驗。

  隨目前能源局正推動為期三年(97.6~100.4)之「海洋能源發電系統評估與測試計畫」,其中波浪發電部分,重點在對發電系統進行評估與測試,目前正委由工研院辦理中。

(六)潮汐

  潮差發電若以目前低水頭水輪機應用技術而言,只要有一米的潮差及可供圍築潮池的地形均可作潮汐發電,但若加上經濟性因素,則潮差及潮池要求之條件需較高。台灣沿海之潮汐,最大潮差發生在金門、馬祖外島,約可達5公尺潮差,其次為新竹南寮以南、彰化王功以北一帶的西部海岸,平均潮差約3.5公尺,其他各地一般潮差均在2公尺以下,與經濟性理想潮差6~8公尺仍有相當差距。由於台灣西部海岸大都為平直沙岸,缺乏可供圍築潮池的優良地形,並不具發展潮差發電之優良條件,但金門及馬祖潮差較大且現有發電方式發電成本較昂貴,發展潮差發電應具較佳之經濟誘因。

(七)黑潮

  台灣地區可供開發海流發電應用之海流,以黑潮最具開發潛力,黑潮的厚度約為200~500公尺,寬度約100公里至800公里左右,其流速介於0.5m/sec至1m/sec,理論上利用黑潮發電是可行的,但因深海用的水輪發電機尚屬研究階段,而水輪發電機如何在海中固定等施工技術亦有待驗證。目前國科會正推動辦理「黑潮潛能調查計畫」,若計畫順利執行完成,再據以推動下階段有關發電系統之評估計畫。

(八)生質能

  生質能的廣泛定義即指所有有機物,經各式自然或人為化學反應後,再焠取其能量應用,例如由農村及都市地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如牲畜糞便、農作物殘渣、城市垃圾、及下水道廢水等,皆可經由直接燃燒應用,或由微生物的厭氧消化反應而產生沼氣後再行應用。

  目前台灣地區的生質能發電應用包括垃圾焚化發電、沼氣發電、農林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應用發電等,國內已設置多處焚化廠發電,裝置容量總計已達77.2萬瓩。經濟部及環保署協助再生能源業者開發國內垃圾掩埋場沼氣發電計畫推廣下,裝置容量已達1.0萬瓩。另外尚有南投高盛公司申請設置一座2.5萬瓩之事業廢棄物衍生性燃料應用發電廠,目前均進行設廠中。

資料來源:www.taipower.com.tw/left_bar/power_life/power_development_plan/Regeneration_energy.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ye8816 的頭像
    bye8816

    Life Show-康和產後護理之家

    bye88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